2023年5月1日至5月15日。
(资料图片)
出海归来的南山,在收获满满干货之后,掀起了一股“全员招商”热潮。
一季度经济数据取得“开门红”,辖区企业的齐头并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其背后折射的,是过去南山区招商引资的丰硕成果。
据统计,目前南山区拥有企业43.5万家、个体工商户11.5万家,商事主体达55万,其中上市公司数量超200家、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超1家,真正实现了企业在南山“铺天盖地”。
正是这些所处行业、规模形态各异的市场主体,为南山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多元的推动力。
这半个月,南山接连在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新领域新赛道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城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回顾近期重要的经济事件,我们来看当下南山“双招双引”的新妙招、新动向。
01
“先行先试”的场景应用
尽管辖区面积仅185.22平方公里,但南山却勇于为辖区内诸多创新主体、新兴技术提供“先行先试”的“试错空间”,让诸多新技术在南山遍地开展场景应用,用实际行动践行“来了就是南山企”。
这半个月,南山企业们十分“蹦跶”,将这一“试错空间”进一步立体化,扩展至“天空”与“海洋”。
先看“上天”:
——“五一”假期前,在世界之窗与美团无人机合作下,国内首条无人机常态化景区航线正式开通,最快5分钟即可将各类网红餐饮以及居家出游常用的母婴急需品等送抵世界之窗内,让游客足不出园即可拥有“所想即所得”的游玩体验。
——仅数日后,SIC深湾睿云中心与美团无人机合作的无人机配送商圈便传出已开启测试工作,预计6月份启动常态化运营。
世界无人机看深圳,深圳无人机看南山。
无人机“鹰隼试翼”,南山低空经济振翅,两条航线相继开通,意味着南山“低空经济”正式进入加速腾飞阶段,无人机已经从航拍等满足生活娱乐需求,向无人机配送等生活场景扩展。
今年,深圳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低空经济中心,打造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推广无人机末端配送业务,培育发展低空制造、低空飞行等新增长点。
毫无疑问,南山再次走在了示范前端。
在“下海”环节,南山企业近期也拿下多个“国内首个”:
——由中集海工设计制造、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平台,于4月正式下水安装。
——由海斯比研发建造、中国首座绿色功能型移动浮岛,日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建造。
——由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自主设计、建造及安装的恩平20-4钻采平台,于5月13日完成安装,创造了国内海上油气平台动力定位浮托安装重量的新纪录,填补了我国动力定位浮托自主设计安装技术空白。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不仅蕴藏着重要的战略资源,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当前,海洋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创新驱动日益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与诸多仍只能“待在”实验室的研发相比,南山的海洋企业在技术投产显然走在了前列,为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积极贡献南山力量。
02
“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条
提供场景应用的验证,仅是南山企业发展的其中一个环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对于各地政府而言,考验的正是自身产业链完善程度,这也正是南山的优势所在。
5月8日,在云科技大厦揭牌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融合创新中心,为区内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概念验证、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服务,进一步打通了区内“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尽管各地政府都在推行企业“全链条培育机制”,但这类机制能够顺利推行的背后,实则考验的是各地政府甄别好企业的能力,而专精特新则可作为一个很好的判断指标。
作为强链补链固链的生力军,“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能反映出当地中小企业“佼佼者”的集中程度,并体现出当地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潜力。
在南山,产业发展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化建设已初显成效。截至目前,南山共培育四批1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市比重31.5%,培育数量全市第一;全区共拥有专精特新企业1937家,居全市第二,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
为更好发挥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势,南山还致力于打造多个产业园区,努力让企业不出园区便完成整个生产制造过程。
事实上,空间一直是限制南山企业发展的“紧箍咒”。为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助力企业发展,南山在产业腾地的做法上也“另辟蹊径”:运用“折叠空间+垂直产业”概念,在红花岭打造全国首个“工业上楼”示范项目;以联合建总部大楼、通过将区属国企物业以“保本+微利”模式出售给辖区上市企业等创新方式,满足企业办公空间需求。
这条位于南山北部的“总部研发+高端制造”的10公里产业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一批批创新潜力十足的产业正在形成,让企业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愿景。
03
招商引资的“组合拳”
5月4日,深圳湾畔,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党委正式揭牌。
值得关注的是,仪式现场,深超总党委与深超总开发建设指挥办公室招商引资组,签订《深超总招商引资合作协议》,重点引进知名跨国企业、创新龙头企业及国际组织与机构等。
作为目前深圳规格最高的总部基地,南山此举意欲将深超总打造成为全球总部集聚区、都会文化高地、国际交流中心、世界级滨海客厅为一体的未来城市典范,促动全球资源在这里进一步集聚。
这是南山近期“全员招商”热潮的缩影。
近年来,南山区惠企政策频出,进一步擦亮招商引资这把“金钥匙”,让南山对优质企业、高端人才的“磁力”更强劲。
去年11月,聚焦“14+7”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布局,南山区出台“1+4+N”产业扶持政策,贴合人才、融资、用房、服务四大要素制定政策“大礼包”。
这套政策“组合拳”,对企业吸引力巨大。2022年全年,南山区面向全球引进项目126个,预计投资额超1700亿元。其中,清科南方总部仅用时3个月就已落地,英特尔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也于今年3月成功落地南山云科技大厦。
今年二季度,南山区工信局陆续开通14个企业资金资助申报项目,总金额高达2.5亿元,每个企业单个扶持最高3500万元,涵盖制造业、服务业、批零住餐企业、金融企业等多个行业和企业类型。
在南山,政府部门除了是政策的“供应商”,还要当好企业的“店小二”。
南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湘岳曾公开表示,南山始终尊重和支持广大企业及企业家,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不遗余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在南山更有获得感、成就感。
南山区加强助企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全区街联动服务企业,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等7大专项行动,以“办事不用求人、有需要我们上门”的亲情式服务助推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南山区510个“助企行”专项服务小组先后上门走访第三层次企业7016家,办结企业诉求581条,办结诉求数位居全市第一。
同时,南山区打造全国首家“千企千面”一站式企业服务综合平台——i南山企业服务综合平台。
自去年11月上线以来,平台通过智能交互、精准匹配,为企业定制推荐、个性化推送政策红利,目前已推出约70项涉企服务,实现了企业服务资源要素的多元化供给。
面向未来,南山要清楚意识到,招商引资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当前,南山在招商引资中既面临自身产业空间的“内在制约因素”,也面临着全国各地争抢优质企业资源的“外部竞争因素”,可谓压力巨大。
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城区发展,亦是如此。
作为南山自身而言,唯有对标国际一流、塑造最优营商环境,才能将城区打造成为企业的最强“引力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兑现“让南山成为近悦远来、享誉世界的宜居宜业宜商宜游最好选择”的美好承诺。
审读:孙世建 蒋祝璇
关键词: